西湖遇雨提示您:看后求收藏(7k8k小说7k8k.net),接着再看更方便。

第68章朱棣献策,道衍密谋

王朝周期律的阴云,始终笼罩在朱元璋的心头。

每每想到大明即使能对抗小冰河期,恐怕依旧无法走出这宿命一般的三百年大限,朱元璋就感到一阵深深的无力。

这王朝周期律,如同一个恶毒的诅咒,让他这位洪武大帝在享受至高无上的权力的同时,也不得不面对这对于大明来说终将到来的末日。

这些天,他经常站在奉天殿前,眺望着江山,心中却是五味杂陈。

这大明是他一手缔造的,是他从元末乱世的无数次血战中夺来的,他怎能眼睁睁地看着它走向宿命注定的灭亡?

朱元璋一直在思考,试图找到破解这王朝周期律的方法,他想过要严刑峻法,整顿吏治,甚至不惜采用严酷的手段来清除一切可能的隐患。

群臣的上书,虽然洋洋洒洒,也都算言之有物,可终究跟朱元璋预期中想要的东西,不一样。

朱棣点了点头,沉声道:“父皇对我的提议颇为赞赏,甚至还暗示了未来北平军权之事。”

而且,这里的逻辑关系,其实不是大明在养卫所兵,而是卫所兵在养大明,因为每年大明都能从卫所兵那里收上来数百万石的粮食。

朱棣踏入密室,一阵风随着进来,两人的目光在摇曳着的烛光下交汇。

他凝视着道衍问道:“大师所言‘早做打算’,究竟是何意思?”

眼见父皇走远了,朱棣的脸上才露出了喜色。

翻遍史书,朱元璋很清楚,只有他活着的时候才有效。

道衍停下了手中转动的念珠,问道:“今日献策,可还顺利?”

朱元璋蹙了蹙眉,要是老四是这个想法,那他就得挨打了。

道衍顿了顿,声音愈发低沉:“而今,按照圣孙身上所展现出的异象,未来极有可能从那一界归来。殿下,这会带来的影响,您可曾想过?”

此时朱标尚且好端端的活着,洪武朝将星云集,还处于成长期的朱棣也没有被逼到绝境,在指挥能力和军中人脉上,不具备造反的能力,也并没有什么造反的野心。

对于大明来说,卫所制确实就是换皮的屯田制,之所以大明要搞卫所制,弄出几百万的军队,其实不是让这些人打仗,而是给元末参加了各诸侯军队后投降的海量士兵及其家眷一个安置,朱元璋不可能放心这些杀过人上过战场的人回归民间,又不能不管他们的生计,所以就用卫所这种组织形式来让他们过正常的生活,真打仗,大明有几十万野战部队,轮不到这些天天种田的卫所兵。

毕竟,在朱元璋的印象里,老四是当将军的一把好手,虽然也不是不通文治,但却绝非什么宰辅之才。

老二秦王朱樉和老三晋王朱棡的上奏,就更荒唐了,朱元璋看了两行就把奏章直接扔了。

“那你的意思是像宋朝一样,不抑兼并、放任自流?”

而且搞均田制的最大一个好处,就是能在这个时代,最大程度上杜绝人口膨胀对土地造成的压力,因为理论上每个人的土地就这么多,既饿不死,也搞不了土地兼并。

当然了,这只是理论上,实际上在封建社会土地兼并是不可能被制度所控制的,都是上有政策下有对策,均田制到了最后也会崩坏。

随后,朱棣自魏国公府走出,看着“大功坊”牌坊,朱棣轻轻地摇了摇头,上了马车回到自己在京城的府邸。

密室中,道衍和尚已经静候多时。

夜色中,檐下的灯笼随风轻轻摇曳。

但毫无疑问,这已经是一个比较靠谱的主意了,跟朱元璋的思路也有些类似。

因为不常住在这里,算上仆人都没几个人,这处府邸静谧得很。

就差一层朦朦胧胧的窗户纸了,但朱元璋却无论如何,都想不明白。

“阴阳炁海之事,虽在世人眼中如梦幻泡影,但对于我等三教中人来说,却并非无迹可寻.历史上,总有一些人和事,根本无法用常理来揣度,据贫僧所知,如王莽等人物,便曾触及这阴阳炁海,获得过超越时代的物品或知识。”

“你说的也不无道理,咱再想想。”