第九十章:俗世一日 (第3/3页)
小春提示您:看后求收藏(7k8k小说7k8k.net),接着再看更方便。
还有陀螺,木偶,陶哨等,我们回未央宫时,四只手都快提不动了。
夕阳西下,柳絮在风中飘扬,绒毛边被金色阳光染出柔软的触感,飘在肩上,软在心里。这样柔媚的春天傍晚,与心爱之人过着两人世界,相视一笑的温馨。整个胸腔承载不住幸福感,溢出喉咙,化成无意识的情歌。看他目不转睛地凝视,突然发现我居然唱的是《在那东山顶上》。
对着他灿烂一笑,索性放开喉咙唱,将我的幸福传染给其它人。但愿,这世间有情人终成眷属。
街头突然出现叫骂声和扭打声。与罗什对望一眼,急忙走上前。看到十几个街坊民众,扭住两个僧人,叫喊着要送衙门。
“僧人居然宿妓,不怕遭天谴么?真是没王法了!”扭住僧人的几个百姓嚷嚷着,一脸气愤。
“我等宿妓又如何?国师鸠摩罗什非但有妻,还有十名宫伎做妾。白日拜佛,晚上宿着众女子,听说已有妾室怀孕。我等与他相比,不过偶尔宿妓,根本不算犯法。”那个被扭住胳膊的年轻僧人不满地大声辩解。看他们衣着谈吐,应该是寺庙中的下层僧侣,并没有见过罗什。
百姓愤怒了,有人大喊:“这等恶僧,还敢狡辩。索性送给陛下,让陛下去发落。”话音刚落,便得来一片赞同声。
罗什的脸煞白,上前一步想要说什么。我赶紧拉住他,在他耳边低声说:“这当下,你出面也无济于事。先回去吧,我自有主意。”
他凝重地看看我,再看着依旧嚷嚷自己无罪的两个僧人,点点头,步履沉重地与我一起回到宫中的居所。
我掏出一包东西放在他面前,打开给他看。他疑惑地盯着我:“针?”
我点头:“是针,不过不是一般的针。”
他戴上眼镜,用指尖挑起一枚针,放到蜡烛下仔细观察:“确实不一般,没有针眼。”
我拣起一枚,放进嘴里嚼。他大惊失色,掰住我的脸,便要我吐出。我哈哈大笑,再捡一枚递到他嘴边:“你也吃吃看,味道还不错。”
他低头看这枚针,犹豫着伸舌从我手指上卷入口中,小心地品一下,猛地看向我:“是糖?”
“嗯。”这可是我在食堂厨房里让师父用了一天时间做出的针形巧克力,外形非常逼真。幸好来的时候是冬天,现在天气也不热,所以一直能保持针的形状。
我正色说道:“罗什,娶妻一事,已是你此生最大的污点,何况纳妾。外人并不知你我四十年的情感,也不知这些送来的妾室其实已基本遣散。那些底层僧人,会以你为榜样,为自己的情欲找借口。这样下去,你的声誉会受损。所以,你需要用一些手段,证明你有神力,唯有你才可娶妻。”
他看了看面前逼真的针,抬眼问我:“这是否也是罗什的记载中写过?否则,你怎会预先知道并准备这些假针?”
我笑着点头,他还是那么敏锐。将《晋书》里那段背出:“诸僧多效之。什乃聚针盈钵,引诸僧谓之曰:‘若能见效食此者,乃可畜室耳’。因举匕进针,与常食不别。诸僧愧服,乃止。”
拉着他的手到床边坐下,温柔地说:“罗什,明日姚兴应该会来问你如何处置这两名僧人,你需要做这场戏。”
见他低头默不作声,他应该还是心有愧疚的。有些急了:“罗什,想想你译经的使命。你要译经,要带领三千弟子,你的尊严一定要维持住。答应我,好么?”
他抬头,眼睛扫过那包假针,终于凝重地点点头。
――――――――――――――注解―――――――――――
古书中最早记载饺子的是三国魏人张揖著的《广雅》。其中记载,那时已有形如月牙称为“馄饨”的食品,和现在的饺子形状基本类似。到南北朝时,馄饨“形如偃月,天下通食”。据推测,那时的饺子煮熟以后,不是捞出来单独吃,而是和汤一起盛在碗里混着吃,所以当时的人们把饺子叫“馄饨”。这种吃法在我国的一些地区仍然流行,如河南、陕西等地的人吃饺子,要在汤里放些香菜、葱花、虾皮、韭菜等小料。大约到了唐代,饺子已经变得和现在的饺子一模一样,而且是捞出来放在盘子里单独吃了。
传说,牛羊肉泡是在公元前11世纪古代“牛羊羹”的基础上演化而来的。西周时曾将“牛羊羹”列为国王、诸侯的“礼馔”。据《宋书》记载, 南北朝时,毛修之因向宋武帝献上牛羊羹这一绝味,武帝竞封为太官史,后又升为尚书光禄大夫。
黄桂稠酒是用糯米和小曲酿成的甜酒,因其配有芳香的黄桂而得名。此酒据说其历史可追溯到周代的“醪醴”。经考证,在蒸馏酒发明以前,古人一直喝的就是这种米酒。1992年在长安县南里王村出土的韦氏家族墓中,有一幅主人庭院宴客图,图上有两个女童从两侧端酒上席。这画上的酒是从旁边现压现端,其关键是一个“压”字,即用人力使酒汁与酒糟分离开,这情景,在今日西安一些“老字号”饭店中仍然可以看到。
关于空竹:相传,三国时期曹植就曾作过一首《空竹赋》,如果这算是有关空竹最早的记录,那么它的历史至少也有1700年了。在《水浒传》110回中,宋江在受命征讨方腊的路上看到有人玩“胡敲”,有感于宿太尉保举之恩而做诗云:“一声低来一声高,嘹亮声音透碧霄。空有许多雄气力,无人提携漫徒劳。”当然,小说是后人所写,但也表明,写书人的时代,抖空竹已经很常见了。
九连环是一种古老的智力游戏,历史悠久,流传甚广。据古代文献资料记载,早在战国时期就有了,距今已有两千两百余年。《战国策?齐策》上说:“秦始皇尝使使者遗君王后玉连环,曰:‘齐多智,而解此环不?’君王后以示群臣,群臣不知解。君王后引椎,椎破之,谢秦使曰:‘谨以解矣’。”文中所说的玉连环,就是现在的九连环。